亲爱的任意门:一首离别

January 12, 2025

飞扬的尘土中,映照着一对母子在时代洪流中的离散。(电影截图)

“别告诉我月光很明亮,让我看到那碎玻璃上闪烁的光。”这句来自契柯夫的话,在毛尖老师对散文电影的分析中被引用。从叙事角度看,使用陌生化的语言能构建无穷的意象,通过侧面展现情绪,产生独特的美感。那是一个十月,我还不完全理解“小说只能与生活发生一种关系,而散文能与生活发生多种关系”这句话的含义,只是记下了毛尖老师提到的她心目中的满分电影——《士兵之歌》。

《士兵之歌》是苏联共和国时期的一部黑白电影,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。电影采用了散文式的叙事手法,讲述了一名士兵在回家路上的遭遇。十九岁的阿廖沙因为在战场上摧毁了两辆坦克,获准六天回家探望母亲。在这段旅途中,阿廖沙遇到的人和事随机发生。他帮助了一些人,比如一名伤残军人和火车上的难民,也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姑娘。阿廖沙从一个困境进入另一个困境,看似松散的叙事结构让观众得以窥见战争时期苏联社会的多层景象,不断出现的冲突也构成了戏剧的矛盾。爬山涉水,阿廖沙的目标只有一个:为母亲修理漏雨的屋顶。

短镜头像词语,长镜头像句子。影片采用了抒情的画面风格,许多关键场景,如火车上的对话、母亲的离别,都是通过长镜头让情感在时间中慢慢酝酿。母亲的思念、士兵的孝心、年轻人之间朦胧的爱情,离别,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关键词。巴别尔在《盖·德·莫泊桑》一书中写道:“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放在恰当位置的句号更能打动你的心。”散文电影亦然,关键时刻的停顿、镜头的静止,都如句号般凝练有力,能够击中观众的内心。

电影中阿廖沙与母亲在田野中的相见,正是这样的一个“句号”。阿廖沙乘车寻找母亲,母亲在田野中奔跑。镜头由远景到中近景的转换,地点从森林到山坡再到田野。那块土地上,只有他们的脚步声。终于,母子二人在逆光中相拥,在远离一切的地方相遇,此刻的画面似乎有了颜色。无法抑制的思念与这段长镜头中像气泡般慢慢消融,凝结成最深切的情感。而在这几十秒的拥抱后,背后的汽笛响起,那是一声悠长的离愁。一路的波折,带走了最后留给这对母子的时间。沉默的眼睛是告别的预兆,他们就这样对望着。

“我想给你修屋顶的。” 

“我会等你的,你一定要回来。” 

影片在飞扬的尘土中落幕,也象征着一对母子在时代洪流中的离散。

《士兵之歌》以线性的情节、漫长的叙事,为最后的情感和主题积蓄力量。电影中的空镜如同散文中的虚词。具体的细节与情感是“实”,而那些未言明的空白与想象空间是“虚”。两者交织,散文电影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,反映出辽阔苍茫人生。